调查研究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调查研究

架起“连心桥” 拓宽“民主路”—— 加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平台建设的探索与研究

作者:姚惠萍 来源:本站 点击次数:次 发布时间:2025-6-13

密切联系群众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。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提出,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平台建设也在发生深刻变化。如何通过有效的平台建设,增强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,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实践,成为地方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课题。

一、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

人大的基础在代表,人大的工作靠代表,人大工作的活力在代表。代表要发挥作用,必须要有平台。建好用好代表联系群众平台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有力载体,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客观需要、是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的现实需要、是不断提升人大代表素质的迫切需要。

第一,架起了代表与选民之间的“连心桥”。长期以来,代表与选民之间联系流于形式,根本原因是缺少组织代表活动的有效平台。平台的建立,使代表联系群众有了场所、代表走访接待选民有明确安排、代表开展活动有明确要求,为代表就近、方便、合法、有序联系群众提供了全面支撑。孝南部分乡镇代表联络站立足“五民”(民富、民享、民生、民主、民治),以“三题”(群众点题、政府答题、人大验题)推进民生,以“三进”(带着思路进农村、带着政策进企业、带着感情进农户)助力乡村振兴,通过“五诀”(听、议、融、帮、治)为民立言、为民行权、为民服务的工作机制,均体现了这一鲜明特征。

第二,开通了反映社情民意的“直通车”。与群众面对面交流,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。平台的建立,便于群众在家门口就可向代表反映所求、所盼、所需,便于代表原汁原味地掌握反映社情民意,畅通了利益诉求渠道,成为密切与群众联系的有益探索和全新思路。陡岗镇等代表联络站每季度全体议事会制度、每月议题推进会制度,突发事件响应、重大项目策应、群众诉求回应“三应工作机制”,书院街道代表联络站“民意直通车”制度,均是积极有效的探索,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广泛、最真实、最管用的生动实践。

第三,安装了维护社会稳定的“减压阀”。人大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。平台的建立,使各级人大代表有组织地宣传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、协助党政组织接待或解决初期信访案件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,为更好地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开辟了新的通道。车站街道代表联络站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,保障基层民主,搭起连心桥,绘就同心圆,开启幸福门,不断丰富和拓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层实践,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,已形成了一套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。

第四,建起了代表能力提升的“加油站”。代表履职能力的提升源于学习和实践。平台的建立,为代表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舞台。代表在“面对面”协调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不仅增强了“我当代表为人民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也感到了提升自身履职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,使提升政治业务素质有了内生动力。孝感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,月月有安排、周周有活动,为全区五级人代提升履职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
二、平台建设的实践探索  

近年来,孝南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平台建设作为夯实人大工作基础的重要抓手,不断健全完善覆盖全区、立体交叉的“实践基地+乡镇代表联络站+村级代表联络室+流动代表联络站+线上工作平台”五位一体代表履职平台,实现“窗口前移、代表前移、履职前移”目标,打通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第一,平台建设体系化:从“小平台”到“大阵地”。近几年,区人大常委会持续加强各类平台的功能整合和体系建设,提出构建“龙头—中心—节点—末梢”网格化体系的联络平台建设路径。以实践基地为“龙头”,发挥示范引领、统筹协调作用,以乡镇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为“中心”,发挥服务保障、桥梁纽带作用;以各类人大代表工作站为“节点”,以人大代表工作室为“延伸”,拓展联系群众工作触角,以人大代表联络点为“末梢”,实现联系功能走近群众身边。市、区、街三级联动,高标准建成集宣传、实践、展示、研习、示范“五大功能”为一体的实践基地,全力打造法治宣传的阵地、联系群众的桥梁、人大工作的窗口、提升代表能力的课堂、展示人大制度的重要载体,武大、华师大、省委党校、湖北工程学院相继挂牌。省人大常委会领导给予“规模最大、功能最全、理念最新”的评价。基地运行以来,上海、吉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等省市及省内襄阳、鄂州、黄冈等兄弟县市人大先后组团参观考察,共接待50批次2800多人次。全区共建成19个代表联络站、165个村级代表联络室和流动代表联络站,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“触角”延伸到百姓家门口,真正实现了“群众有事找代表,办事就来联络站”。2024年,各级代表通过进家站,解决群众民生方面问题1278件,化解矛盾纠纷136余起,即办、转交建议意见685件;通过“码上见代表”线上平台,接受并妥善处理群众网上诉求480多件,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。   

第二,平台建设更加特色化:从“广撒网”到“精聚焦”。近年来,为破解工作人员少、专业力量不足等问题,区人大常委会探索将平台功能进一步细化,针对特定议题,例如文化教育、医疗卫生、环境保护等,设立专业化的联系平台,组织专业领域的人大代表围绕这些主题开展联系活动。为更好服务经济主战场,区人大常委会在首衡城建立代表联络站,组织进站代表常态化开展“三服务”活动(服务市场管理、优化营商环境,服务商户经营、促进公平交易,服务居民需求、融入基层治理),助推建立“市场+基地+农户”利益联结机制,对接省内外500多家企业、40多万亩种植基地,帮助孝感30多万吨农产品打开销路,助力首衡城加快建设省级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平台。

第三,平台建设更加便捷化:从“有实体”到“无定形”。近年来,区人大常委会更加注重细处着手、实处发力,把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平台作为最贴近群众的窗口,平台建设从注重“高大上”逐步走向注重“接地气”,从“最后一公里”逐步走向“最后一米”,力求把联系平台有效嵌入基层治理体系,打造“有形”站点,促进“无形”服务,实现了有形与无形的有机互促、良性循环。深入推进网上联络站建设,构建“线上+线下”的代表履职新模式,创新“码上见代表”工作方式,让选民群众通过扫码联系代表、“码”上反映民情、“码”上转交问题、“码”上办理事情、“码”上见结果,构建数字化的代表之家,实现“代表总在线,履职不打烊”。在城区创新推广“便捷版”代表联系点,不拘泥于形式,没有固定样板,以一个意见箱、一处联系牌、一张二维码等形式,让联系功能无形融入口袋公园、绿茵廊道等群众身边的空间,做到只要群众所需,哪里都可以成为代表联络点。

三、平台建设的努力方向 

孝南区人大常委会将不断健全问需、问事、问计、问政、问效“五问”等工作机制,持续擦亮“代表有约·聚力主城崛起”代表行动特色品牌,推动代表依法履职、担当作为。  

一是民主主体求“全”,渠道向多元化、一体化发展。将全体人民都纳入民主过程,特别注重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弱势群体、边缘群体参与渠道的问题。在平台建设上区人大常委会将更加强化跨平台整合,既定期“坐堂接诊”,又主动“出门问诊”,“站内”与“站外”相结合,“固定”与“流动”相结合,“定期”与“不定期”相结合,“自有平台”与“社交媒体”相结合,实现不同沟通平台间的无缝对接,让群众能在任何一个平台上都能找到人大代表。

二是参与内容求“全”,服务向个性化、定制化发展。让人民群众尽可能参与公共事务,大到立法,小到衣食住行,都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来加以解决。立足代表联系对象多元、需求多元的特点,继续探索专业化平台的建设和运行,尽可能多地让专业化平台覆盖经济发展最前沿、社会治理小单元和人民群众生活圈,同时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先进技术,提升平台的智能化水平,让人大代表同群众之间的互动更加全面、更加有效,及时汇集和反映社情民意,推动各类问题的实质性解决。

三是覆盖范围求“全”,联系向身边化、及时化发展。目前,人民群众遇到急难愁盼问题“找代表”的意愿和习惯还在养成、形成的初步阶段,平台尽管越来越方便、快捷、有效,但群众参与度低等问题仍然存在。区人大常委会将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,无论是“家站室点”还是数字平台,都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去,树立“处处都是联络站点、时时都能联系代表、事事都有落实回应”的建设理念,让联系平台逐渐、广泛地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,乃至政治活动的开展过程之中,提高群众知晓度、参与度。

四是联系流程求“全”,保障向常态化、实效化发展。既重视联系的过程,也重视联系后的治理,形成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程序上的闭环。不断健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保障和激励制度,树立“代表提了不白提、群众说了不白说”的建设理念,建立明确时限的分级处理制度,探索设立保障群众诉求解决的专项资金,让民意诉求真正有专门的平台倾诉、有专业的代表倾听、有专项的资金兜底,在助推群众事项解决的过程中赢得群众的信任,让代表平台成为更科学、合理,更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载体。(责任编辑:夏文怡)

打印页面】  【关闭页面】  【返回顶部
上一篇: 没有了